#知耕智汇#合成生物#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农药#基因编辑
快报摘要 - Wrap Up
科|技|突|破
Science Breakthrough
Nature Biotechnol:引导编辑器再升级-直接拆分与逆转录酶筛选|基因编辑
Nature:首次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杀虫毒素受体|基因编辑
Nat Comm:利用酵母生物传感器筛选微生物产生的四氢大麻酚|生物传感
Cell Reports:高效微型CRISPR-SpaCas12f1基因编辑系统|基因编辑
MSB:基于合成生物的空间噬菌体辅助连续定向进化系统|合成生物
NAR:基于AI预测的酶参数数据库|AI设计
大|企|业|动|向
Big Player
奇华顿联手LanzaTech利用合成生物碳捕捉生产可持续香氛成分
微构工场与安琪酵母首批次PHA顺利下线
鲁抗医药关键医药中间体全生物酶法工艺打破国际制药巨头技术垄断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座工厂投入运营
先正达联合Biome Makers利用土壤健康数据提供科学决策
融|资|速|递
Funds & Funding
合成生物学公司Octarine Bio获200万欧元A轮融资
创新疫苗企业鼎持生物获数亿元B轮融资
美国农业科技InnerPlant获1600万美元A轮融资
计算生物学初创Form Bio获3000万美元A系列融资
产 | 业 | 之 | 声
Community Voice
杭州将打造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
专家建议在亚太地区统一基因编辑法规
2021全球农化企业TOP20强榜单发布
01 科|技|突|破
Nature Biotechnol:引导编辑器再升级-直接拆分与逆转录酶筛选|基因编辑
引导编辑器(PE)是将nCas9(H840A)与逆转录酶MMLV-RT融合而得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目前PE系统仍面临体积过大难以拆分等问题。美国哈佛大学J. Keith Joung实验室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Julian Grünewald合作,指出nCas9与MMLV-RT无需融合,两组分直接拆分表达仍可获得与传统PE功能相近的拆分型PE。研究者还利用直接拆分策略对多种小型逆转录酶进行筛选优化,最终开发出多种新型PE系统,为精准基因编辑提供了新工具。本研究设计的直接拆分策略对PE系统的广泛应用意义重大,还推动了更多逆转录酶的筛选和新型PE系统的构建,从而为PE的体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2-01473-1
Nature:首次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杀虫毒素受体|基因编辑
现有的CRISPR/Cas9筛选技术不适用在昆虫细胞上,大大限制了人们针对昆虫的蛋白毒素作用机制、抗性、宿主特异性以及开发新型杀虫毒素等问题研究。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董民教授实验室联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在昆虫细胞上首次利用CRISPR/Cas9筛选技术找到了一种特异针对昆虫的细菌蛋白毒素的受体。该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毒素的作用机理和对不同昆虫的特异性,不仅建立了对这类毒素在自然界的功能的深刻理解,而且有助于将来进一步发展高效特异的生物杀虫剂,用来控制农业害虫和其他传播疾病的昆虫。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250-7
Nat Comm:利用酵母生物传感器筛选微生物产生的四氢大麻酚|生物传感
通过合成生物大规模化生产大麻素四氢大麻酚(THC)仍具有较大挑战。其中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廉价而强大的工具,可用于检测和量化各种代谢物。基于此,研究人员在酵母中开发基于一种哺乳动物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生物传感器,可高通量检测微生物产生的四氢大麻酚(THC),降低筛选成本。研究表明该生物传感器有望在大规模筛选实验中为改进的(Δ9)-四氢大麻酚酸( THCA )生产者丰富文库,同时研究表示并非所有哺乳动物GPCR都能在酵母中进行功能性表达,期望未来看到更多基于GPCR的生物传感器被用作代谢工程的工具。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207-x#MOESM1
Cell Reports:高效微型CRISPR-SpaCas12f1基因编辑系统|基因编辑
CRISPR-Cas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工具,但是传统的Cas核酸酶分子量普遍太大,使其在在体基因治疗的应用中受限。上海科技大学季泉江教授团队开发出高效微型CRISPR-SpaCas12f1基因编辑系统,团队研究Syntrophomonas palmitatica Cas12f1的生化特征及DNA切割机制,证明CRISPR-SpaCas12f1系统能在细菌中实现多种编辑目的,且通过工程化向导RNA使该系统转化为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的基因组编辑器。该研究扩展了微型CRISPR核酸酶工具库,并为基因治疗和工程化微型CRISPR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2.111418
MSB:基于合成生物的空间噬菌体辅助连续定向进化系统|合成生物
通过定向进化对已有元件进行改造和优化获得所需的功能,是合成生物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关键平台性技术。中科院刘陈立课题组与傅雄飞课题组定量研究了细菌-噬菌体在空间上共同生长迁移的动力学过程,并基于这一定量理解,发展了空间噬菌体辅助连续定向进化系统(SPACE)。SPACE系统的开发灵感来源于刘陈立课题组前期关于细菌迁移定植的研究,团队发现处在空间扩张过程中的细菌,其生长和运动状态类似于一个“移动的恒化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5252/msb.202210934
NAR:基于AI预测的酶参数数据库|AI设计
酶是合成生物学设计和改造的关键对象,目前在各种生物体中所测量的酶参数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测量所能的覆盖范围仍然很差。合成生物学领域知名学者、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教授Jens Nielsen团队发布首个基于 AI 预测的 “酶参数数据库”:GotEnzymes,一共包含25795560个酶-化合物对的预测催化常数,其中的每个酶-化合物对还通过EC编号进行了注释,总共涉及到8099种生物体,包括747种真核生物、6963种细菌和 389种古菌。未来,团队将扩展GotEnzymes,利用AI预测整合更多类型的酶参数,如酶的最佳温度和米氏常数。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c831/6725766
02 大|企|业|动|向
#
合成生物
奇华顿联手LanzaTech利用合成生物碳捕捉生产可持续香氛成分
9月23日,全球知名的香精香料巨头奇华顿Givaudan宣布与合成生物技术碳捕捉公司LanzaTech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碳捕捉生产奇华顿产品组合中所使用的关键香氛成分,此次合作应该也是基于LanzaTech的产乙醇梭菌,利用合成气(CO2、CO和H2混合物)从事物质生产。生物技术公司LanzaTech致力于从事碳捕捉物质生产,核心技术依托于一种名为产乙醇梭菌的自养微生物,其乙醇项目已实现商业化,且还与全球香水巨头科蒂Coty合作。
#
生物基新材料
微构工场与安琪酵母首批次PHA顺利下线
微构工场与安琪酵母宣布战略合作后,新一轮产线测试顺利完成,菌种、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达到预期,首批次共同生产的PHA顺利下线。这标志着双方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落地,也是微构工场在PHA量产方面的全新里程碑。双方表示,此次试生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后续量产的信心,双方将在此基础上将共同加快推进万吨级产线的建设工作。合成生物前沿企业微构工场专注于嗜盐微生物的改造和工程化应用,利用前沿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平台建设“超级细胞工厂”,进行生物降解材料PHA、医药中间体四氢嘧啶、尼龙56前体戊二胺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生产。
#
生物农药
鲁抗医药关键医药中间体全生物酶法工艺打破国际制药巨头技术垄断
9月27日,邹城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2022百项重点工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关键医药中间体及生物农药科技攻关项目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了邹城经济开发区今年工作开展情况、关键医药中间体及生物农药科技攻关项目建设情况,鲁抗医药关键医药中间体及生物农药科技攻关项目是邹城市2022年百项重点工程,是鲁抗医药与中科院天津所、武汉大学合作建设的重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公司通过攻克关键医药中间体(7-ADCA)全生物酶法生产工艺,构建新型生物农药多杀菌素刺糖多孢菌基因工程菌株,建立多杀菌素高通量筛选技术,一举打破国际制药巨头技术垄断,同时有效提高我国医药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9000万元,将进一步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协同合作,推进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实基础。
#
化工原料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座工厂投入运营
9月6日,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的第一座工厂在中国正式投产,项目一期全面建设,包括年产100万吨乙烯及下游加工装置。其在中国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的首个全资、独立建设和运营的重化工项目总投资达100亿欧元。,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综合化学品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有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生产的典范。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座工厂的投产对深化中德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体现了双方共同努力维护石化供应链的稳定性。
#
土壤健康
先正达联合Biome Makers利用土壤健康数据提供科学决策
先正达将与Biome Makers合作,先正达研发主导的LIVINGRO™项目将利用Biome Makers BeCrop®做出科学决策,支持安全、健康食品生产,同时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Biome Makers BeCrop®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解码土壤生物学,并为土壤健康制定标准。LIVINGRO™是一个综合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健康参数的平台。该平台促进对有效再生农业流程的科学研究,帮助种植者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质量。
03 融|资|速|递
#
合成生物
合成生物学公司Octarine Bio获200万欧元A轮融资
丹麦合成生物学公司Octarine Bio宣布完成200万欧元融资,目前公司正在进行A轮融资,预计将于2023年结束。此轮融资由DSM Venturing和Okare Capital共同牵头。Octarine Bio正在为制药行业构建高效大麻素和裸盖茹素衍生物的管线。其创始人Nick研究包括裸盖菇素在内的迷幻分子的生物合成,并首次证明可使用生物法来生产新型迷幻衍生物,该研究构成Octarine Bio迷幻药物开发计划的基础,该公司团队正在创建一个高通量生物催化和发酵平台,通过开发高度模块化和可拓展的“酵母生物工厂”,以可持续且经济高效的方式生产天然和新型候选药物。
#
生物医药
创新疫苗企业鼎持生物获数亿元B轮融资
创新动物疫苗领军企业鼎持生物近日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本草资本、中垦基金联合领投,两山基金、东方富海,浙科投资,苏信创投,沂景资本跟投,凯乘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加快鼎持创新动保产品(疫苗、生物药物)的管线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也将促进全资子公司壹生科在生物制药关键原材料(无血清培养基、纯化填料)上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优的服务。鼎持生物掌握动物疫苗领域产品研发、申报、及生产全部关键技术,在研管线覆盖禽类、畜类、宠物三大板块,拥有生物制品生产技术,成功实现多种动物疫苗生产用细胞的悬浮驯化及其相应培养基的研发,并建立无血清全悬浮进行病毒扩增的工艺及中试放大工艺。
#
转基因
美国农业科技InnerPlant获1600万美元A轮融资
美国农业科技InnerPlant获1600万美元A轮融资,由美国农机巨头John Deere领投,MS&AD Ventures、Bee Partners和UpWest跟投。资金将用于使他们的技术在商业上做好准备。其创始人一直研究开发基因工程作物。InnerPlant目前正在开发转基因大豆,这种大豆在被疾病感染后的几天内就会出现颜色变化。预计公司到2023年完成对大豆真菌传感器的技术验证,2024年,InnerPlant将推出其第一个大豆产品。此外,该公司将于2023年发射与其传感器对接的卫星。
#
AI技术
计算生物学初创Form Bio获3000万美元A系列融资
计算生物学初创Form Bio获得3000万美元A系列融资,本轮资金由JAZZ Venture Partners领投,为生命科学家提供一个完整的平台,用于管理大型数据集、执行经过验证的工作流程、可视化结果以及与同行合作——弥合数据和发现之间的差距。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推出独立公司Form Bio,提供突破性的计算生命科学平台,在深度学习AI算法的推动下,Form Bio为生命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平台,用于管理大型数据集、执行经过验证的工作流程、可视化结果以及与同行协作。Form Bio产品对于跨公司、实验室和大学的生命科学突破将是无价的,该平台旨在在一系列用例中实现变革,包括药物发现、基因和细胞治疗、制造效率、学术研究等等。
04 产|业|之|声
#
科技成果转化
杭州将打造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
杭州市科技局近日牵头起草了《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年)》《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文件指出:杭州将打造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商业化开发等国内最优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汇聚3000名以上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实施创新提能行动,扩大成果源头供给,激发成果转化需求,完善成果转化生态,并开展概念验证中心支持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阶段的科技成果提供技术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服务。
#
基因编辑
专家建议在亚太地区统一基因编辑法规
默多克大学Michael Jones博士、ISAAA Inc.的 Rhodora Romero-Aldemita博士等专家在题为“在亚洲和大洋洲实现基因编辑产品贸易:发展中的监管格局和发表在《植物》中的未来展望中提出:”亚太地区基因编辑法规的协调对于促进进入市场并实现技术优势是必要的“这一建议。在全球众多实验室中基因编辑的应用显示其在作物改良方面的潜力,尤其是亚太地区。然而,亚太地区国家对技术监管采取方法不同:或有明确政策、或目前正在制定监管框架、或尚未制定法规。随着基因编辑应用的快速发展,专家们呼吁协调该地区法规。否则作物行业将遇到阻碍广泛采用转基因作物的相同问题,专家建议通过科学外交和有意义的国际讨论来协调基因编辑法规。
#
化工农药
2021全球农化企业TOP20强榜单发布
AgroPages近日发布2021年全球农化企业TOP20榜单。2021财年企业农药销售总额为725.69亿美元(2020年为611.45亿美元)。第一梯队农化巨头先正达、拜耳作物科学、巴斯夫和科迪华的销售额占据了榜单销售总额的54.71%。16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占据榜单销售总额的近95% 。12家中国企业上榜总销售额达291.17亿美元,占据榜单销售总额的40%。与去年相比,今年新入围的中国企业有四川福华与和邦生物,其中四川福华与和邦生物分别以126.41%、86.9%的增长率位居该榜单的增幅前列。
往期链接
知耕智汇78期 | 首次揭示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新朝阳天然芸苔素甾醇晶型专利获PCT国际专利受理;农业农村部全面推进豆粕减量替代
知耕智汇77期 | 首条将硒引入微生物小分子的生物合成途径;华恒生物实现发酵法生产丁二酸产业化;美国监管机构批准通用转基因紫番茄
知耕智汇75期 | 三种高效灵活先导基因编辑器;东丽开发世界首个100%生物基己二酸;PatternAg获3500万美元B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