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耕圈子 >> 知耕智汇 >> 知耕30期|基因编辑助力苜蓿单倍体诱导技术突破;拜耳加快蔬菜种子品种的全球开发;...
知耕30期|基因编辑助力苜蓿单倍体诱导技术突破;拜耳加快蔬菜种子品种的全球开发;食品配料企业瑞芬生物获B轮融资
栏目:知耕智汇
日期:2022-12-22
浏览量:688
摘要:

头图动图.gif


快报摘要 - Wrap Up


1.png

科|技|突|破  

Science Breakthrough


○ Nature:果糖促进肥胖和肿瘤相关的机制找到了|食品营养


○ Nature:植物细胞“酸性生长”的核心机制|植物生长
○ J. Agric. Food Chem.:黑桑中发现抗癌活性成分|天然产物
○ PBJ:基因编辑助力苜蓿单倍体诱导技术突破|基因编辑
○ The Crop Journal:玉米新型高油高效单倍体诱导系|作物育种
○ NatureCommunications:利用微生物从头合成异黄酮|合成生物学
○ Genome Biology:全基因组设计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粳稻|作物育种
○ PBJ: 油料作物中实现二十二碳五烯酸(DPA)生物合成|合成生物学


2.png

大|企|业|动|向  

Big Player


○ CAD基因编辑平台出炉,「一站式基因编辑商店」|基因编辑


○ 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从“0到1”的突破|作物育种
○ 微生物固氮创新公司 Pivot Bio 推出零食品牌|合成生物学
○ 牛肉在营养和口感测评上完胜顶级品牌植物肉|植物肉
○ 植物基食品公司Above Food宣布收购Atlantic Natural Foods|产业整合
○ 拜耳在西班牙扩建研发中心加快蔬菜种子品种的全球开发|种业开发
○ 焜翔生物投10亿元建10万吨/年L乳酸聚乳酸项目|可降解材料
○ 双塔食品将尝试豌豆种子培育及在国内种植试验|替代蛋白

3.png

融|资|速|递

Funds & Funding


○ 食品配料·瑞芬生物获B轮融资


○ 合成生物学·小熊猫生物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 土壤微生物·Soil Carbon Co更名为 Loam Bio并获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 人造肉·Aqua Cultured Foods完成210万美元的真菌替代海鲜种子轮融资
○ 农业科技平台.印度 DeHaat 融资1.15亿美元

4.png

产 | 业 | 之 | 声

Community Voice

○ 20位中国青年学者入选亚太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 多省(市)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力推合成生物学发展|国内政策
○ 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种业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前沿战略
○ 干细胞成功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90天后重新产生稳定胰岛素

01 科|技|突|破

Nature:果糖与肥胖和肿瘤相关的机制,与促进小肠绒毛增长有关|食品营养

图片


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的甜味剂,在水果饮料、奶茶、烘焙食品、加糖酸奶中,都含有果糖的成分。果糖代谢始于小肠上皮,在那里果糖由5型葡萄糖转运体(GLUT5;由SLC2A5编码)转运,并由酮六醇磷酸化,形成1-磷酸果糖,后者在细胞内可以积累到很高的水平。尽管这一途径与肥胖和肿瘤的促进有关,但其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近期,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了食用果糖可以增加肠道上皮细胞的存活率,从而增加肠道绒毛的长度,使其能够吸收更多营养。研究表明,果糖的主要代谢物促进了绒毛的伸长。喂食含果糖饮食的小鼠的绒毛比未喂食果糖的小鼠长 25% 至 40%,从而使小鼠体重增加。该研究结果在药品和食品开发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2195-1



Nature:植物细胞“酸性生长”的核心机制|植物生长
图片
细胞伸长是动植物生长的基础。1971年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的“酸性生长假说”: 生长素通过细胞膜质子泵ATP酶的激活引起质外体酸化,激活相关的蛋白酶修饰细胞壁,提高细胞壁的延展性,在细胞内膨压驱使下,促进细胞伸长。然而半个世纪以来,该假说的具体机制仍然未知。近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中心关于植物“酸性生长理论”的研究文章。该研究揭示了植物激素生长素通过细胞膜表面类受体激酶家族蛋白(TMK),激活膜上质子泵,酸化细胞壁,促进细胞的伸长及组织生长的重要分子机制。该研究为半世纪以来一直未解的“酸性生长假说”提供直接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生长调控的突破性进展,在植物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976-4



J. Agric. Food Chem.:黑桑中发现抗癌活性成分|天然产物

图片

黑桑果实既可入药,又可入食,具有生津止渴,润肠燥,补血滋阴等功效,适于肝肾阴血不足及津亏消渴,肠燥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黑桑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降压和降糖等作用。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发表研究性文章,对黑桑的果实进行了天然产物研究,共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moranigrine A和morusamine,发现咖啡酸甲酯直接靶向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具有抑制癌症的作用,为药物和相关功能食品开发打下研究基础。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1c03215




PBJ:利用基因编辑助力苜蓿单倍体诱导技术突破|基因编辑
图片
享有“牧草之王”美誉的紫花苜蓿是世界著名优良牧草,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饲草作物。随着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持续升级,对乳制品、牛羊肉等草食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大,苜蓿等优质豆科牧草的需求刚性增长。因此,加强苜蓿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种,是我国新时期草业、畜牧业和奶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单倍体育种技术通过单倍体诱导与加倍技术相结合可实现遗传材料的快速纯合,显著加快纯系的选育进程和效率,是农业生物育种中的共性关键技术。但目前,关于豆科植物的体内单倍体诱导研究仍处于空白,限制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在苜蓿等豆科牧草育种中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林浩发表的研究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了蒺藜苜蓿体内单倍体诱导,为豆科牧草及作物单倍体育种体系建立提供了新突破路径。该项研究工作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将ZmDMP介导的玉米单倍体诱导体系成功拓展至豆科植物中,为解析豆科植物单倍体诱导机制,创建紫花苜蓿、大豆等豆科牧草和作物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737




The Crop Journal: 研究人员育成玉米新型高油高效单倍体诱导系|作物育种
图片
单倍体育种技术是玉米育种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包括单倍体诱导、单倍体鉴别和单倍体加倍三个关键环节。其中,玉米单倍体的诱导依赖诱导系。经历数十年的选择,目前我国主要应用的CAU5等系列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为10%左右。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提出了利用籽粒油分含量鉴别单倍体的方法,并成功开发了自动化鉴别设备。在此基础上,如进一步提高诱导系的诱导率和油分含量,不仅能够提高单倍体诱导效率,还能提高鉴别的效率和准确率,从而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相关研究论文,通过同时选择玉米单倍体诱导效率和籽粒油分含量,育成了新型高油高效玉米单倍体诱导系CHOI4。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pbi.13731




Nature Communications:利用微生物从头合成异黄酮|合成生物学
图片
异黄酮主要由豆科植物合成,除了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异黄酮还表现出抗氧化活性、心脏保护活性、减少骨质疏松症和预防癌症等功效。目前异黄酮的生产依赖于直接植物提取,丰度低、耗时久、豆类种植地理分布不均、含量受品种和气候影响大等限制其开发应用。
2021年10月1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在酵母中重建黄豆苷元生物合成,然后通过筛选生物合成酶、确定限速步骤、实施动态控制、工程底物运输和微调竞争代谢过程,将其产量提高94倍。优化后的菌株可产生高达85.4 mg L-1的黄豆苷元,在该菌株中引入植物糖基转移酶可产生生物活性葛根素 (72.8 mg L-1)和黄豆苷元 (73.2 mg L-1)。该研究作为开发用于增值异黄酮从头生物合成的合成酵母细胞工厂迈出了有希望的一步,并且多阶段框架可以扩展到其他微生物宿主中复杂天然产物的工程途径。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6361-1




Genome Biology:全基因组设计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粳稻|作物育种

图片
2021年10月6日,国际权威期刊Genome Biology发表了粳稻育种相关研究论文,该研究收集了我国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等地大面积推广的198份粳稻品种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解析了华中地区优良粳稻品种的基因组信息和优势基因位点的遗传学规律。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图谱构建,发现第6染色体Piz基因座感病等位基因连锁(Hap1类型)是制约品种产量品质抗病平衡的关键位点。以此为基础,该研究利用基因组设计育种策略,通过核心亲本选择和关键基因累赘连锁打破,最终实现了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系的创制。

论文链接: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1-02488-8




PBJ: 油料作物中实现二十二碳五烯酸(DPA)生物合成|合成生物学

图片

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LC-PUFA)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过低水平的ω3 LC-PUFA与多种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二十二碳五烯酸 (ω3-DPA, C22:5) 是一种罕见的LC-PUFA,但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多项研究表明,DPA对炎症、血脂改善和认知功能有直接作用。要开展ω3-DPA的大规模研究,探索其与最佳健康状态的关系,廉价和可持续的ω3-DPA供应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DPA的主要来源是野生海洋鱼类,其产量无法满足商业化生产。近日,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了相关研究简讯,首次在芥菜型油菜中实现了DPA合成。该研究以二元载体GA7_ModB并转化芥菜,将有氧LC-PUFA生物合成途径引入芥菜中。该载体的全T-DNA插入可在转基因株系中产生DHA(BjDHA),而不完全T-DNA插入可在转基因株系中导致中间产物的积累,包括DPA(BjDPA)。转基因株系的种子油分在T4代和T6代之间稳定。BjDHA和BjDPA杂交组合的F3种子中DHA和DPA的比例接近1:1,并且DPA+DHA的比例约为17%。DHA和DPA比例为1:1的油可能是促进心血管健康的极佳来源。此外,在芥菜生产DPA也更具有可持续性,无需开发海洋资源。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pbi.13739



02 大|企|业|动|向

CAD基因编辑平台出炉,「一站式基因编辑商店」|基因编辑


图片

全球权威组织 —— 基因组编写计划宣布,将推出一款用于基因组编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软件 GPW CAD,使大规模的基因组编辑和设计变得更加容易。迄今为止,大多基因编辑技术仅限于针对细菌、酵母和其他小基因组物种上进行操作。例如 CRISPR 技术能够实现针对性的编辑操作,但规模很小。而现在,GPW CAD 允许科学家将编辑对象扩展至具有更大基因组的其他类型物种。通过广泛的自动化流程,协助实现从千碱基级别到千兆碱基级别的基因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如果用户希望合成(或组装)设计的基因组,可以从 CAD 平台直接订购合成 DNA,并选择参与合作的生物铸造厂来组装并对其进行测试。完成后,新设计的基因组将运送给原始用户。这样一个完整的国际化的系统性产业链或将成为同类产品中的首创。



多年生稻,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从“0到1”的突破|作物育种
图片
10月24日,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对多年生稻“云大107”示范区进行了田间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百亩连片晚稻平均亩产464.8千克,加上7月份第一季早稻测产的平均亩产655.65千克,一年“一种两收”稻谷平均亩产1120.45千克。这是迄今为止多年生稻“云大107”在云南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最高产量。截至目前,云南大学已经培育出了“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等适应多个生态区的多年生稻品种。其中,“多年生稻23”于2018年通过云南省审定,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商业化生产应用的多年生作物品种,在多年生作物育种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多年生稻技术也已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多个国家开展试验示范,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世界稻作生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微生物固氮创新公司 Pivot Bio 推出零食品牌|合成生物学
图片


近日,微生物固氮创新公司Pivot Bio推出了一个新的零食品牌 Connect™,产品线中的第一个小吃是 “黄蝴蝶爆米花”。该产品全生育期均使用微生物氮作为氮源,相较于化学合成氮,这种清洁氮对空气和水环境更加友好。Pivot Bio公司于2019年推出业界内首款市售固氮微生物,该产品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通过生物学研究、机器学习和计算建模的方法,让微生物可以从空气中转化氮元素满足作物日常氮需求。该产品仅在2021年就应用于100多万英亩农田上,取代了传统氮肥,且助力Pivot Bio在2021年的收入增长了两倍。今年 7月,Pivot Bio获得了4.3亿美元D轮融资,当时该公司宣称将用这笔资金加速发布颠覆性产品,瞄准了玉米、小麦和大米3个方向。




牛肉在营养和口感测评上完胜顶级品牌植物肉|植物肉

图片

由美国食品咨询公司Chew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测评,比较了美国市场最畅销的9种植物基汉堡肉饼,外加品牌Bubba Foods的纯牛肉末汉堡作为“对照组”,并通过“植物基汉堡成绩单”对它们一一打分。依据美味、营养和可持续性三个评判标准,通过盲测和分析每种产品的成分和营养价值,每个汉堡样品都被客观地给予A、B、C、D或F。植物肉汉堡在可持续性方面可能优于传统牛肉;但在味道和营养价值方面,纯牛肉汉堡仍然是赢家。测评报告建议,由于植物肉在试图模仿动物肉,这可能导致该类别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应该致力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虽然这些产品大多在模仿牛肉,但它们需要进入“2.0阶段”,即开发下一代的产品。在这个阶段,植物肉公司将真正进行创新。




植物基食品公司Above Food宣布收购Atlantic Natural Foods|产业整合


据forbes报道,植物基食品公司Above Food宣布与Douglas Hines的Atlantic Natural Foods(ANF)达成具有约束力的交易协议,该公司是植物基海鲜替代品、膳食和鸡蛋替代品的全球市场领导者,将替代鸡蛋和海鲜加入其40多种植物性食品的替代肉类和乳制品组合。这项交易的价值超过3000万美元,紧随Above Food最近的其他收购,包括Farmer Direct Organic、Only Oats和Culcherd,并最终扩大了其跨类别的植物基品牌组合。今年7月,Above Food宣布它打算通过整合两个正在崛起的植物基食品品牌Only Oats和Culcherd,建立一个重要的燕麦供应链。此次扩张是在Above Food的全面配料和消费产品组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满足了植物乳制品和植物性肉类对燕麦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拜耳在西班牙扩建研发中心加快蔬菜种子品种的全球开发|种业开发

图片

拜耳宣布扩大其位于西班牙圣尼古拉斯的蔬菜种子研发产品设计中心,表明其致力于更快地向世界各地的种植者提供高质量的黄瓜、甜瓜、胡椒和茄子种子。San Nicolás 基地支持拜耳的全球蔬菜种子研发管道,以 Seminis® 和 De Ruiter® 品牌销售给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这两个品牌都在拜耳蔬菜旗下。作为业内最大的研发投资,拜耳于2019年9月开始对产品设计中心进行510万欧元的扩建。扩建包括一个多功能的细胞生物学研发设施、实验室、细胞培养室、气候控制室、并计划开发一个高科技温室空间。



焜翔生物投10亿元建10万吨/年L乳酸聚乳酸项目|可降解材料

图片

10月25日消息,山东焜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10亿元,新建10万吨/年L乳酸聚乳酸项目,拟于2021年开工,2024年建成。山东焜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0月9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与鲁维制药属同一母公司——淄博华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鲁维制药以生产维C闻名,是中国五大维C制药厂之一(其余四家为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和江山制药),在业界享有“世界维C在中国,中国维C看鲁维”美誉。鲁维制药官网显示,其聚乳酸项目技术来源外资公司。

 




双塔食品将尝试豌豆种子培育及在国内种植试验|替代蛋白

图片

针对豌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双塔食品表示将扩大豌豆采购渠道,降低采购风险和价格波动。后续可以从俄罗斯进口豌豆,可以降低豌豆采购价格。此外,公司联合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尝试豌豆种子培育及在国内种植试验。高端豌豆蛋白主要作为膳食营养补充剂应用在增肌粉、固体饮料等领域,该领域销售占比50%以上。用于组织蛋白、植物肉领域的占比正逐步增加,未来增长空间较大。此外,双塔食品表示,公司新建设的豌豆精深加工项目已经建成正处于试车阶段,年可新增高端豌豆蛋白产能1万多吨,预计11月份可正式生产。



03 融|资|速|递

食品配料·瑞芬生物获B轮融资


图片


食品配料解决方案公司「北京瑞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芬生物)宣布已完成B轮融资,本轮由同创伟业领投,头头是道和星纳赫跟投。这是瑞芬生物在近一年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本轮融资金额将主要用于研发和新产能的建设。据悉,融资后的瑞芬生物,通过成分创新和解决方案,要实现全品类健康减糖方案,持续探索天然稀少糖的生物合成路径,为用户创造价值,带给人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成生物学·小熊猫生物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图片

近日,打造biotech“IT”化平台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小熊猫生物(Ailurus Biotechnology)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至临资本领投,五源资本以及前轮投资方奇绩创坛跟投。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小熊猫生物在Ailurus vec™平台的运营、推出全新平台上线以及产业生态建设。小熊猫生物成立于2020年10月,是全球首家生物计算机公司。该公司总部设在深圳湾,目前在深圳和苏州建有实验室,并设有北美、欧洲分部。作为一家平台型企业,小熊猫生物致力于建立生物实验的“标准语言”,使Biotech“IT化”——像编程计算机一样编程细胞,像搭建乐高一样搭建生命系统,让生物产品开发能像软件开发一样简单高效。




土壤微生物·Soil Carbon Co更名为 Loam Bio并获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图片
近日,澳大利亚初创公司 Soil Carbon Co 已更名为 Loam Bio并在 A 轮融资中筹集了 4000 万澳元(3000 万美元)。这家总部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奥兰治市的公司用共生微生物真菌接种作物,以提高植物在其生长的土壤中固碳的能力。该初创公司通过种子包衣方法使农民可以轻松获得该技术。随着种子发芽,通过将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碳与土壤中的微团聚体结合,来实现微生物提高根系周围土壤储存碳的能力。这些微生物也具有有益的次生效应——提高宿主植物的肥力和对疾病的自然保护,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此外,利用该技术的农民甚至在将来可以通过参与碳信用市场,将由此产生的储存碳转化为收入。



人造肉·Aqua Cultured Foods完成210万美元的真菌替代海鲜种子轮融资
图片
Aqua CulturedFoods 成立于 2020 年,是一家总部位于芝加哥的初创公司,通过发酵工艺生产海鲜类似物,已筹集了21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该轮融资的投资者包括 Supply ChangeCapital、Big Idea Ventures、AeraVC、Sustainable Food Ventures、HanfieldVenture Partners、Lifely VC、ConscienceVC、Kingfisher Capital、Hyde ParkAngels 和 Swiss Pampa 首席执行官Gonzalo Ramirez Martiarena。该公司目标在2022年之前推出多款商业化产品。



农业科技平台.印度 DeHaat 融资1.15亿美元

图片

印度最大的为农民提供端到端农业服务的农业科技平台 DeHaat于 10 月 26 日宣布,它已经筹集了 1.15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由比利时投资公司 Sofina 和 Lightrock India 领投。淡马锡与现有投资者 Prosus、RTP Global、SequoiaCapital India 和 FMO 共同参与了本轮融资。Dexter Capital 和 Vertices Partners 是本轮融资的顾问。DeHaat 由 IIT、IIM 和 NIT 校友 Shyam Sundar Singh、Amrendra Singh、Adarsh Srivastav 和 Shashank Kumar 于 2012 年创立,经营企业对农民 (B2F) 平台,该平台通过其 650,000 名农民、3,000 名农民的数字化网络为农民提供全栈农业服务 加上最后一英里交付和聚合的微型企业家。DeHaat 打算在这个价值 3500 亿美元的行业中提高效率和透明度。



04 产|业|之|声

20位中国青年学者入选亚太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图片
10月28日-29日,杭州未来科技城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共同举办世界科技青年论坛。经过近一年的严格评审以及全球40余位顶级科学和技术领袖的全程参与,对来自亚太地区 10 余个国家的科技青年们的突破性成就综合评判,新一届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也在论坛上重磅揭晓。这些年轻人们或是高科技企业的创新领袖,或是来自各地高校的科研佼佼者,覆盖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能源环境、先进材料等新兴科技领域。



多省(市)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力推合成生物学发展|国内政策

图片

近日,各省市科技厅(局)陆续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其中多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力推合成生物学发展。在提及频次方面,天津市规划提及合成生物频次最多,共17次,广东(8)、上海(3)、山西(3)、甘肃(2)提及频次较高,而北京、海南和江苏则相对较少。北京规划只在“抢先布局未来前沿产业”章节提及合成生物技术一次,辽宁规划中提及需围绕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做好“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研究和科技发展规划。规划中对合成生物及相关领域多采用“颠覆性”、“战略需求”、“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等描述。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广东省和天津市系统布局,组织实施重大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在基础研究方面,广东省、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加快合成生物学高水平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应用转化方面,广东、上海、海南和江苏等地的规划中强调发展合成生物技术,增强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创新动力。




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种业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前沿战略

图片
10月27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种业科技创新论坛,面向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发布了种业科技创新十大专项行动,围绕农作物、畜禽、园艺、草业等种业重大需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致力于破解重大育种科学难题、突破育种核心关键技术、创制突破性种质资源、培育重大战略性新品种、培养种业领军人才,引领种业创新与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分别是:种业基础研究攀登行动、前沿育种技术攻关行动、突破性种质资源创制行动、重大品种培育行动、良种高效育繁行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种业开放协同创新行动、种业创新平台提升行动、种业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国际种业科技协作行动。




干细胞成功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90天后重新产生稳定胰岛素

1型糖尿病(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宿主免疫系统错误地破坏了位于Langerhans胰岛内的β细胞。T1D在20世纪初期发现胰岛素之前是一种致命的代谢性疾病,患有T1D的人仍需每天服用外源性胰岛素才能生存。目前,胰岛移植是外源性β细胞的唯一来源。近日,Vertex Pharmaceuticals报告了第一个参加VX-880 I/II期试验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三个月阳性数据,VX-880是该公司的实验性干细胞衍生的胰岛细胞替代疗法。VX-880是一种研究性同种异体干细胞衍生的、完全分化的、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疗法,使用专有技术制造。VX-880有可能通过恢复胰岛细胞功能来恢复身体调节葡萄糖水平的能力,包括葡萄糖响应胰岛素的产生。VX-880通过注入肝门静脉输送,需要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以保护胰岛细胞免受免疫排斥。

往期链接


图片

知耕快报|作物基因组设计育种工具箱;Calyxt基于植物的合成生物学解决方案;


图片

知耕快报|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可产生油;通过操纵感病基因实现广谱抗病的新策略;牛津纳米孔测序伦敦证交所IPO


图片

知耕快报|独脚金内酯微生物合成平台;把生菜转变为mRNA疫苗工厂;莱昂纳多投资细胞肉


图片

知耕快报|高GABA基因编辑番茄日本上市;植物工厂种植可可树;AgBiome完成1.16亿美元融资

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知耕公众号
知耕TechCube
添加微信
扫码添加知耕菌微信
TechCube
联系人:知耕菌 | 联系电话:13524693078 | 通讯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OFFICE PARK金海园2号楼
邮箱:shzg@tech-cube.com.cn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